Martial Arts Archives

This blog serves as a database for me to collect and all theories and knowledge regard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Most articles are extracted from everywhere around the world. If any of the articles belong to you and you wish to have me take it down, please contact me about i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学拳.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学拳. Show all posts

Sunday, October 27, 2013

名师 vs 明师 vs 严师


Extracted: Walking the Corridor Called Push Hand.
Part 27. -
名师 vs 明师 vs 严师
这几年中通過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个人对练拳这玩意儿有了以下见解。

我本身的底子练的是“凤阳形意+如意八卦拳种变化之“意力拳”,主要的是通过筋骨運動 练松关节,练腰跨,练圈位,练感觉,八个方位,明白角度,意道,阴阳力学运用,中心点 等等来应用粘手法去”封“对方的手以达“控人“之功夫。

很多同道中人都会时常问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什麼是”意力拳“那跟”太极拳“有何不同, 區别在那里? 而我的最直接回答是-區别是用同样的阴阳学,道理,不过”意力拳“法的粘--手中是有用扣,卡的。

而今天我所要分享的是,什么叫拳,意力拳和太极拳之分别在何?你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太极“,什么是意力拳它的原理,太极拳与其他拳的区别在哪?有何不同?那么你才能应用太极原理, 练好意力拳 和太极拳。

前人所说的学拳须明理,学练拳不是简单的练动作练架势。学的是架势练得是拳理而不是练得力。

今天我想主要讲一讲初学拳者容易犯得的毛病。

 

 1。初学拳容易走的误区

学拳目的不明确,如果你问刚学拳的学生,你学拳的目的是为何?可能会有很多说法。有人会说为了锻炼身体。也有的会说为了养生治病。也有人会说为了防身为了不被人欺负。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为了单一的一个目的那我建议你没必要学练拳。因为学意力拳,太极拳比起其他锻炼项目学练起来要难得多。如果你只想锻炼身体那你可以选择跳舞 爬山 游泳等都能锻炼身体也不需花钱。 如果你为了养生治病那你可以选择练一些养生健身气功既简单又容易效果也不错花钱也不多。如果你想学防身技击 那我建议你学散打 博击 这样会更快更直接。 不过如果你想全都学到那我建议你可以学练意力拳和太极拳。

 2。定不下心

刚学拳时,练者很容易被外因误导。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误导你让你觉得只有跟他她学才能学到真功夫。所以有很多学员今天跟这个老师刚学了几天看到另个老师说得或者练得不错就又向另一个老师学,结果就像瞎子掰玉米。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好。
 

3。名师累人 。庸师误人。明师育人

一般人都认为只有拜名师才能学好拳; 所谓名师出高徒而我个人认为并不尽然。我的理解是名师(明师)或者说严师加明师才能出高徒;
我把当下老师分为三大类:
 *名师  
 *明师  
 *庸师
并总结了一句话叫-名师大多时间是只讲不教。庸师大多时间是只教不讲。。明师是即教又讲。。。


4。拜名师最大的害处


* 花钱多。

* 容易被其盛名所累,认为拜了名师就能学好拳了。其实很多时候花了很多钱却并没得到名师的亲授。重要的是要明白拳不是学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 拜庸师最大的害处是。花了钱并没学到功夫。有些老师表面功夫做得很好。通过各种手段宣扬自己如何正宗。功夫如何好。甚至会拿出很多证书来炫耀自己的功夫。不否认有些人功夫很好也确有一些是出了名的名师。可是这些人大部分时间是只教不讲。也许有些人根本讲不出来拳 理。只是一味的让你跟着他学或练。你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他 他还表现的很不耐烦。说我以前就是这样练得。你照我这样练就行别问那么多。说了你也不懂。让初学者觉得没练好是自己的事。所以说误人子弟啊。

* 只有明师【最好也是严师】才能教好拳。明师不一定要是名师。明白拳理。明白因才施教。因人施教。并根据不同人的实际情况来传授。即教动作又讲拳理。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者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可惜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加上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不一定很有名气。当然如果是既是名师又是明师又是严师那是更好不过了。

怎样才能练成太极拳家

本文所披露的太极拳架锻炼方法,均是已故太极拳家陆恒昌老师所授。陆老师是田兆麟老师的高足,而田兆麟老师是少侯和杨澄甫的高足。近代著名太极拳高手中的佼佼者。本人于1980年至1985年在上海工作期间,认识陆老师,承陆老师将太极拳架的正确锻炼方法倾囊相授,本人得此法后功夫大进。但陆老师不幸于 1985年间得病去世。为纪念陆老师,特将其所授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撰写成文,以传于世。至于文中分五个阶段的练习,以及推手的体会,乃是本人多年来练习和授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如果是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业余娱乐而去学练太极拳,那么这样的太极拳是并不困难就可学得的,只要姿势正确,动作协调优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那就不那么容易了。已故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曾说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师的指导,2、刻苦的锻炼,3、较高的悟性。”所谓的“明师”者,并非“名师”,因为“名师”中确有一些是靠自己吹牛和别人捧出来的,功夫平平却好吹牛,理论上道听途说,自己亦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自欺欺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怎么成呢。“明师”是指对太极拳理论有精深的研究和具有较高功夫的太极拳家。
已故太极拳名家李香远,据说一天练拳一百遍,陈发科一天练拳四十遍。他们可称刻苦锻炼的典范。已故太极拳名家许禹生曾说过“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练二遍只能熟练而已,一天至少练三遍才能有所长进”。

所谓“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太极拳有十分高的哲学和科学道理,没有过人的智力是不易理解的。除了有过人的智力能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以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模仿能力。没有以上三个条件,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那是十分困难的。

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主要的锻炼内容是走拳架和推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走拳架是练习推手的基本功,只是在拳架达到一定功夫之后才能开始练习推手。否则,就走不上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路。推手是拳架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推手,才能加深对拳架的理解和鉴别拳架的正确与否,拳架愈练愈精,推手功夫则愈练愈高,最后则功夫日臻上乘。


(二)要正确掌握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必须分阶段进行,根据笔者的体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会拳架,并正确掌握姿势和动作。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定势或运动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虚领顶劲,下颚微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住无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必须以两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来带动整个上身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决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扭曲歪斜,肩胯不合,甚至耸肩缩项,肩背僵硬。身体前进和后退时,必须臀部微下沉,水平前进好后退,决不允许身体往上升高。迈步时必须身体重心完全落实于一腿,另一腿由胯根轻轻提起,往外迈出后轻轻落地,脚掌踏实,然后身体重心方能往迈出腿方向移动,决不允许迈出腿尚未落地而身体已向迈出腿方向移动。

这一阶段的练习,除以上这些要点以外,还必须要做到两手愈练愈轻,动作缓慢均匀,两脚漫步稳而轻灵,上下相随,动作协调。

第二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将劲沉至脚底,拳论讲:“其根在脚”。具体的练法是,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均必须用脚底的蹬劲和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所谓 “劲起于脚”,“主宰于腰”。腰实指两胯。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在一年以上。

在两手的轻和松以及上下相随,动作协调,劲起于脚有了相当功夫之后,才能进入第三阶段的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发劲,发劲都在定势将完成之时,所谓“柔行气,刚落点”。每当定势将完成之时,两脚蹬劲,头顶百会穴微微上顶,尾闾前送,腰脊命门穴处往后鼓劲,肩关节前后拉开,肘往下沉,掌则前送,身体有后坐之势,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有对拉拔长之意。目光向前方极远之处前视,似手将劲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这就是发劲的练习。拳势中每一有发劲的定势都应如此。

第四阶段是试劲。当第三阶段练有相当时日之后则必须由具有相当功夫,熟悉内劲运用和发劲的老师对每一动作进行试劲,看运劲是否劲起于脚,周身一家,发劲是否劲起于脚,劲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手,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跳起。

试劲是练习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阶梯,试劲的成功,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和发放,太极拳的功夫亦就可以日益精进,但是试劲是十分艰难复杂的,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凭老师丰富的经验和细心体察以及自身的悟性。有时,一个起势的发劲,往往试上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成功。

第五阶段是求虚静。即实中求虚的练习。以上几个阶段所练习的劲起于脚,发劲运劲等本来是实实在在的用劲,但这阶段均是用意念来完成。拳论讲:“凡此皆是意”。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脚、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这就是实中求虚。在运动中,要细心体验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而且运动中所运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的点连接而成,即动、止、动、止······ 直到终点。这样专心一致的练习,自然心不外驰,而达到十分宁静的境界。这就是动中求静。

太极拳架到此阶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再配以推手的实践,自然就可达上乘。


(三)推手同样需要分阶段进行,当太极拳架练习至第二阶段以后,此时正确的姿势已经形成,已能做到劲起于脚,坐身松胯,两臂放松,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单推手,单推手看似简单,实则同样包含有粘沾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劲落空等太极拳推手的主要功夫在内。两人单手手腕处相搭,要求轻轻相接触,即要有粘着之力,又不能用力。一方用按劲弓步轻轻随对方之劲前推,另一方则用捋劲虚步坐身轻轻随对方之劲回捋化开,无论前推或回捋,要求接触处之粘着力始终不变,粘沾连随,不丢不顶。劲起于脚,以脚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身手,与拳架的姿势和运劲要求完全一致。

单推手练得有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功夫并熟练以后,就练双推手,双推手熟练以后,就练四正推手,四正推手必须认真,掤、捋、挤、按四劲分明,从单推手至四正推手,主要是练习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功夫。粘沾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技艺越高接触之处越轻,但仍是粘沾不脱,并能使接触处的粘着力保持不变,虚实不露,使对方感到深不可测,达到人不知我,我独之人。因此通过四正推手练习粘沾连随的功夫,时间应该长一些,尤其是“随”的功夫是将来实战推手时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应在一年以上。


无论单推、双推和四正推手,都必须左右手互换,左脚右脚的位置互换。
四正推手的粘沾连随功夫练至有相当水平以后,结合拳架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就可练习听、化、拿、发四劲,以及各种手法,自由推手。同时并研习活步、大捋。吴式推手中的推手十三发等,进入竞技性的实战推手阶段。

竞技性的实战推手,其胜负取决于我顺人背,只要我顺,对方必然是背,对方顺,则我必处于背。顺就是顺势、优势,亦即所谓得机得势。背就是背势,亦即所谓不得机不得势。拳论讲:“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腿之病主要表现在:
1.不知将手、臂和上身松开,将劲沉至脚底,利用脚底的蹬劲和拧劲来带动腰胯,用腰胯来带动上身和上肢。以致力出于肩背,力浮于上,成为无根之木。

2.当对方进攻时,不知松胯坐身转胯,使来劲落空,而是挺腰挺胯,以致身仰歪斜被对方打出。
拳论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所谓双重之病,实指不知阴阳。阴阳就是虚实,自身用劲中实则全实,虚则全虚,这就违背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原则,当然成了为人所制,被动挨打的局面了。与人相推中,对方实我亦实,这就成了顶抗之病。对方虚我亦虚,这就成了离、丢之病,对方就可乘我顶、抗和离、丢之时,将我打出。
太极推手必须谨记“舍己从人”,亦即“随”劲。但更应该懂得“从人还是由己”,“从中有不从”,亦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太极推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高深的技艺,只有在明师的指点下和自身长期的实践以及悉心的研究,才能登堂入室而达“阶及神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