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间的协调一致,使太极拳运动有了韵律和美感,而两只手之间有那种吸引力和张力,不仅使人感到内气的流动,同时又使得太极拳有别于舞蹈、体操和其它运动形式,具有山岳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浑厚。这些都应该说是做到了两手“相吸相系”才会有的效果,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但是,这些还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义。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两手的“相吸相系”最初应出自于太极拳的攻防考虑―――上肢是人们进攻和防御的主要武器,而手为上肢的梢节,更是防御和进攻的“前沿士兵”。所以两只手运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攻防的效果。―――故太极拳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攻防中两手运行路线的合理性与完美性。
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包含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双开、双合、和一开一合。这里我们首先定义:手走离心力向离开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开,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合。
双开: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远离身体。如“前趟拗步”为平行双开,“白鹤亮翅”是斜向双开。
双合: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接近身体。如“懒扎衣”中间的双合,“初收”之双合等等。
一开一合:拳架中的一开一合更为普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 两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如“斜行”、“披身锤”等,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永不交叉。
2. 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如“懒扎衣”、“倒卷肱”等。这种劲别比较多且实用,既能打又能化(拿)。
3. 两手的上下运动。如“金鸡独立”、“金刚捣碓”等。
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
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自始至终贯穿着开合运动,当然,这种开合并不仅仅是两手的开合,而是全身的开合,开合质量的优劣就是你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本文限于篇幅只讨论双手的开合和双手在开合运动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
太极拳中对两手运动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
“缠丝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劲别,陈式太极拳又格外强调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螺旋缠丝不仅表现在双手上,双脚也有缠丝,全身处处都有缠丝。但是双手缠丝表现得最为明显。小指领劲为顺缠;大指领劲为逆缠。一动即有缠丝,非逆则顺,否则就不叫太极拳。
“弧线运动”指的是手的运行路线不能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长拳的一个主要特点。太极拳在走化要时时贯彻这个弧线运动,只在打击或发劲的一刹那,手走的是直线,这叫“出方”,出了方即产生了断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折叠把断劲接起来,使之重新回到弧线运动上来。这个弧线运动使得太极拳的攻防技巧变化莫测,奇妙无穷;使太极拳产生了“化打合一”,“四两拨千斤”的独特韵味。
“产生六个方向”是对手的运动的比较高级的要求。手的运动方式可以直来直去,这叫两个方向,这不是太极拳的劲。也可以走四个方向,这就可以构成平面的圆弧运动。这个平面的圆弧运动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对手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如有“沾连粘随”的上等功夫你就没办法。但是手的运动如果有六个方向,也就是说手的运行路线是一个立体的圆的话,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难。因为对方的大脑不容易进行判断,加上点速度对方就会不知所措。这六个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而且,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读者可自行体会。(祥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的精髓―――混圆运动>)
两手在开合运动中,仅有手上的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还不够,还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叫“相吸相系”。
1. 要以手领劲。以手领劲是指手的运动与全身运动的关系,手的运动在全身的运动中必须是主动的,是龙头作用。这与以腰为主宰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主张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协调。反对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在时间上慢了几个拍节,开合速度慢,转换速度慢,因此攻击打不上,引化易被动,组织第二次打击的时间长,二是将手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它要服从于肩肘的统领和安排,这时讲两手间的相吸相系还有何意义。
2. 要分出轻重。太极拳要求我们“轻沉兼备”,这个“轻沉兼备”指的就是手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两手在运动中必须要分出孰轻孰重。其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规定:双腿承载身体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两手平行移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右手为轻;身向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如果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则对应的上升手为重手。如“金刚捣碓”和“金鸡独立”。手上分出轻重的目的是为了定脚下的虚实,达到周身的协调。(有关轻重虚实的问题祥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轻重虚实解>)
3. 要分出主次。将两手分出主次是为了两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我们将两只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时分别称为“指导手”和“打击手”。“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定义非常简单: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在太极拳的攻防实战中,“指导手”与“打击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技法。实战应用中,“指导手”的作用重于“打击手”。因此,两手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主次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4. 要节节贯穿。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肩可伸展以策应。这时,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手肘齐动,这不叫“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
5. 要开合同步。两手的开合运动贯穿了太极拳运动的始终。被称为不同的拳式名称就是两手(当然还应是全身)不同的开合形式。因此一个具有特定攻防含意下的开合必须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学者往往出现一个开合动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这就是开合不能同步。那么这种开合在攻防中就无任何威力可谈。
6. 要路线对应。太极拳中两手运行的路线除了要保持弧线之外,其运行路线应该保持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就是双开、双合、一开一合三种情况之中的一种。两手向同一个方向的弧线运动是对的,两手向相反方向的弧线运动也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左手运行的路线是前后方向,而右手运行的路线是左右方向,那么两手运行的路线就不对应的、是矛盾的。在实战中,即使你的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有了那么微小的夹角,出现出现了直线、平面、断劲,则攻防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7. 要转关或劲力同步。太极拳运动中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转关做到了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必然看起来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化对方的进攻于无形,一个转关你的防御转成了进攻,你的进攻转成了防御。化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但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手的劲力的方位保持一致。两手同时转关见于大多数情况,而这时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则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 要互为照应。在太极拳运动中,两只手无论做怎样的运行,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在同一时间,一只手的运行可能是为了另一只手顺利地实现它的战略意图;换个招式,另一只手的动作就是为了这只手完美达到它的目标。一只手在攻击或防御时,另一只手作壁上观是不对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对的。由于两手之间的散乱不配合而导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销,就更不对了。这是初学者在推手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在攻防意义上的协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独特、合理的运动形式。遵循了这一规律,两手运行路线的不同组合(当然还应包含身法与步法的各种规律和要求),就可以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招式技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变有招到无招,处处无招又处处有招,那么你的进攻与防御便能够做到轻松、潇洒、自如。遵循规律,多思善悟还能进入化境,亦即进入太极拳的高级殿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