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领劲”在“梢节领劲,两头卷曲”这一理论体系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本文试图根据人体器官――手的特点,来探讨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并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上帝之手
用“万能的手”来形容我们的手毫不为过。世界一切奇迹都是手的丰碑,世间一切创造都是手的颂歌。吃饭、穿衣、抓痒、弹琴、击銉,即使是最愚笨的人要完成生活中的最基本需求也离不开手;农民的耕、耙、锄、割,工人的刨、削、切、铸全靠一双手;钢琴师击键的速度快如流星赶月,优秀的电脑工作者每分钟可以打出二百多个汉字,没见过不用手的舞蹈明星;太极拳中手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挖、盖、缠、拧、擒、拿、抓、叨,几乎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用手或是在手的指导下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达到预期效果。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秒钟之内,我们的手可以转动很多次。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睡眠外,双手伸、屈指关节至少2500万次。然而,神奇无比的是我们的手在持续活动后极少有疲劳的感觉,不像腰、腿和肩那样动辄就累了,需要休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的手,我的手,大家的手都可谓是“上帝的手”。
二、手中丈夫――大拇指
手的万能源于手的特殊结构。一只手有八块腕骨,五根掌骨,十四根指骨,有五十九条肌肉,三大神经干系,有特别发达的血管系统。
在十个手指中,虽然作用各有长短,用处不同,但作用最大的当推大拇指,它既能独立活动,又能与另外四指单个或整体配合。可以设想,假如没有大拇指,我们的抓、拿、握、缠等根本无法完成,严重点说吃饭都别扭。据研究,大拇指的功能要占全手功能的50%以上,奇怪的是其余四指都是三节,唯独大拇指是二节,这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适宜于劳动,为了手的更加完美,拇指的第三节以下和掌骨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才露出二节来,正因为是二节才最有力以区别其余指头的功能,才成就了拇指在手指中的“大丈夫”的地位――“首屈一指”,“唯我独尊”。
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所有人的手指“语言”中,伸一个大拇指向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感觉最灵敏的探测器――手指
人生道路曲折,生活复杂多变,因天灾人祸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幸降临到人类身上,别的器官受到损伤大都可以用手来代替部分功能,唯只有那些意志坚强,毅力超强的人经过科学、严格、长期的训练的极少数人才能用脚、用臂、用嘴来代替手的部分功能。优秀的运动员可以用手代脚走路,艺术家可以手代脚跳舞;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失明者仍然可以生活得愉快充实,他们除了依靠听觉和其它感知器官外,主要就是依靠他们灵敏的手指触觉来完成他们辉煌的人生之路。盲文除了用手指外别的感觉器官很难认知。
据科学证明,手指是全身触觉最灵敏的部位之一。在每一个指端有着千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能非常精确地分辩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物体。无论冷、热、软、硬,无论动、静、方向、大小和形状,拿手指一触即知。手指的灵敏度比手上其它部位高出一倍左右。
人的脉象千差万别,中医一搭便心知肚明,手到病除,不可谓不神。
四、胳膊能否拧过大腿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那是指总体情况而言,但相对来说,尤其是对习练太极拳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胳膊能够拧过大腿的!
手臂相连,手臂一家。汉语“手”、“三”代表手指,提手“扌”表示手臂。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能够劳动,手是主要的劳动器官,由于劳动,人类上肢的转动肌肉非常发达,它们占上肢全部肌肉的48%,要比下肢的转动肌肉多得多,从单动肌肉来说,只要拿住人的稍节,别说大腿,整个人才能拧过。
五、体外大脑
成语“心手相应”和“得心应手”都是形容技艺娴熟,做事顺畅协调;“心灵手巧”则是指脑子聪明的人会有一双灵巧的手。在这里,脑是放在第一位的,但也有人认为,若要“心手相应”、“得心应手”,手先得巧,手巧才能心灵。
在进化史中,人之异于动物者而成为万物之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一个发达的大脑和一双灵无比、无所不能的伟大的手。除此之外,人身没有一个器官其它生命先进。
生理学家证明:脑非常重视手的作用,手在脑中占的“地盘”相当大。也就是说,脑管理手的神经细胞要比管理脚及其它器官的多得多,一个人要想聪明,除了多思多想外,还必有勤于动手。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我们吃饭用筷子,计算用算盘有很大关系。有首歌唱道:“不知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那么究竟是手的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达,还是大脑的发达成就了万能的双手?高尔基总结得好:“只有先由手教头脑,然后变聪明的头脑再教手,而聪明的手又有力地促进大脑发展时,人们的社会文化提高过程才能正常发展”。事实很清楚,有了手和脑的真正结合,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才能促使科学和文化的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太极拳“乾坤茫茫,阴阳渺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来研习她,都能感觉她的博大精深,也都能收到相应的礼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第一层次礼品;睿智人生是第二层次礼品(精品);而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技击术才是太极拳送给你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礼品(精髓),要想得到最高层次的礼品(精髓),必须做到“以手领劲”。
六、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因为意识上注重了手的训练,更加合理地锻炼了你的大脑,会大大地提高个人的智商,可使你读起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见过之人、物过目不忘。你的大脑能在最好的时机最优化地指导你的行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岂不妙哉!因为注重了手的灵巧训练,带动全身各个关节做拉长放松运动,使你的骨骼坚固了,韧性增加了,肌肉纤维增粗了,腰挺直了,腿不弯了,走路轻灵了,弹性增加了,身体健壮了,更加协调了,外形健美了,岂不妙哉!
因为注重了手的科学训练,配合太极拳对身体其它部位的特殊要求,你的脑功能增强了,眼睛变亮了,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了,整体免疫力增强了,返老还童、精神焕发、百病难侵,近乎金刚之身,岂不妙哉!
只要坚持习练太极拳,这份礼物都能收到。
七、睿智人生,精彩无限
太极拳三百余年历史,在其发展与完善的历程中主要融会了道、儒、释、理各家精华学说;每一个发展阶段又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文化成果,使她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象征之一。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张太极图,一对阴阳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几乎都涵盖了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史上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又吻合了宇宙演变的自然规律。从宏观上看,宇宙是浩瀚无际的一个公转加自转的体系,我们以“稍节领劲,两头卷曲”指导下的训练,结果可使人身心“内撑外包”,四肢“相吸相系”,周身高度协调,“触”处成圆,这些正是宇宙体系的内在运行规律。若能体悟到人身运动规律无不合乎宇宙的运动规律,无不合乎社会文明进步规律,你即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你的人生产将是辉煌的一生,是睿智、豁达的一生,是高境界高质量的一生。精彩无限、欢乐无穷。但是你必须尊从“稍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原则,只有这样都能体悟到上述感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这第二件礼物是精品,“佛渡有缘人”,身体力行才能拿走。
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手在技击中的主导地位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沿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灵活多变的武器,手运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效果。太极拳的听劲、引化、擒拿、摔法、踢打等技法并不完全靠手,但手无疑是最灵活多变、启动最快、防御最严、最能及远的武器。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多么复杂的目标体系只有手可以以任何方式到达
陈鑫公言:太极拳缠法也。顺逆缠丝是太极拳无处不在的特点。先看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对太极拳顺逆缠丝的定义:上肢(起于稍节)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逐个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顺缠多为拿法,逆缠多为打击,不论顺逆缠最终其余四指都能和大指合上,而其余何两指相合,意义都不大,拇指非领即合。这也充分证明了大拇指在太极拳技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说听劲,一搭手,高明的太极拳师即可用最灵敏的手指来感知对方的劲路,并控制对方的最有效部位。对方微动,我即先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手先知也,指先知也,不可不知也。
其次说引化,敌微动,我先知,我之手领劲,肘乍,小臂前后、上下、左右,在掤中随意转动,有如神助。在我的手指挥下,对方只有鬼使神差般地跟着我的手随风摆动,引而化,化而拿,而摔而打,随心所欲,掤、缠、转、沉四学真言,不可不知。
三是擒拿,手上功夫,千化万变,只为一转,不再赘述。
四是打法。手是最能及远的武器,刀、枪、剑、戟、棍、鞭、弓、斧,无论长短兵器都是手的延伸。长期尊从“稍节领劲,两头卷曲”的训练原则,我们的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韧带弹性比别人好,长度比别人长,转动幅度比别人大,所以就比别人打得更远、更快、更脆、劲点更多变;攻防转换瞬间即可完成,实际上第一次打击既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想要发好劲,还得有手指导。无论打手、打肘、打肩、打胯、打膝、踢脚,还是胸靠、腹靠、肩靠、头锤都离不开手的指导。在手的指导下,上述部位作为打击手就可打出完美的“双分、双合、对称、通背”四种完美的太极“内劲”。如若不信,可以把手插进自己口袋,试试上述方法能否打上,效果如何!
指导手与打击手相互转换,神鬼莫知。“相吸相系”、“周身一家”、“浑圆天成”的运动本身就是自身高度协调的体现。因为练成了灵巧无比的双手,你在技击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什么时间打就什么时间打,想打轻就轻,想打重就重,轻重缓急,高低深浅,前后左右,擒拿摔打存乎一心。
太极技击术,件件珠玉,这第三件礼品是无数奇珍异宝,最好把她串起来一块带走。不要看看再还给老师。
“以手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定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有一双世界上最完美、最灵巧、最伟大的手,是上帝之手。愿各位认真体悟,刻苦研练,都练成千手观音。
“以手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定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有一双世界上最完美、最灵巧、最伟大的手,是上帝之手。愿各位认真体悟,刻苦研练,都练成千手观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